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水波荡漾,小舟若有若无,远处群山绵绵,或绿或蓝,和天空连成一片。
《平湖秋月》《西湖》《孤山》……上世纪80年代,重回杭州,“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用画笔记载下了家园的美景。
时隔40年,这些画再次出现在了观众眼前。恰逢常书鸿诞辰12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于9月29日至10月20日在西湖美术馆推出“大漠飞鸿——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留念展”。
“今天有宾客中有许多是父亲1982年回杭州后的老朋友,我思念我们,期望通过这次重逢,重续那时与叔叔阿姨和亲属们的友谊。”开幕式上,常书鸿之子常嘉煌动情地说。
1999年,依照旧书鸿生前夙愿,夫人李承仙率子女无私地将其200余件油画、水粉及素描速写著作捐赠给先生的家园,为此,浙江省博物馆特设常书鸿美术馆,展现了其间的部分著作。
这次“大漠飞鸿——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留念展”,是继1988年我国美术馆、1990年日本富士美术馆以来常书鸿著作一次更大规划的露脸。
据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研讨员、策展人张毅清介绍,展览共分为3个板块,一同展出的,还有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女士供给的先生前期油画著作以及常书鸿先生之子常嘉煌先生所藏的先生油画、敦煌岩画描摹和重彩我国画著作。
守望敦煌
走进大厅,观众第一眼便会被常书鸿描摹的《临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所招引,这幅图还有个别称“捐躯饲虎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画的斜对角,有更大一幅“捐躯饲虎图”,为常书鸿之子常嘉煌所描摹。
常书鸿对“捐躯饲虎图”的喜爱显而易见,他将“捐躯饲虎”的无畏、奉献精力作为自己投身莫高窟维护作业的精力鼓励。“好久往后我才从父亲的书中得知父亲为什么钟情这幅画而又要我描摹的原因。由于在他最困难的时分,这幅画鼓励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斗争的决计。”常嘉煌说。
1942年冬季,常书鸿从重庆乘飞机,离开了丰饶、美丽的天府大地,向黄沙苍茫、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飞去,一方是富贵热烈、绿意盎然的城市,一方是幽静荒芜、人烟稀少的黄沙,彼时的莫高窟,栈道损毁、崖体崩塌,岩画暴露,堆积的流沙掩埋了基层洞窟,一些洞窟乃至成了牧人栖息、煮饭的场所,满目疮痍。
“从此往后我将不再是巴黎蒙巴纳斯的画家,我已面貌一新,成了研讨、维护敦煌艺术的苦行僧。”《敦煌的光荣•常书鸿、池田高文对谈录》中,常书鸿这样写道。
临莫高窟北魏第428窟 飞天图 1944年
雇民工、清流沙、固崖壁、修栈桥……在窘境之下,出任敦煌艺术研讨所所长的常书鸿带领作业人员对洞窟进行测绘编号、内容查询、美术描摹,创始了对莫高窟系统性的维护作业。洞中幽暗,没有照明器件,常书鸿便坐在小凳上,一手举油灯一手执笔,边照边画。描摹窟顶画时,常书鸿头和身子简直成九十度的直角,为了搞清画中内容,他逼迫自己念经文在洞窟中面壁揣摩、逐个对照。
从1943年到1948年,整整5年,常书鸿带领研讨所完成了“历代岩画代表著作选”等十几个专题,共选绘摹本八百多幅,为敦煌材料的查询、堆集、研讨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临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外,展览还展出了《临莫高窟北魏第428窟 飞天图》《临莫高窟北魏第257窟 鹿王本生故事图》(复制品)等气势恢宏、线条粗暴的宝贵岩画描摹著作。
临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图 1944年
窟内景色独好,窟外也别有洞天。
《莫高窟》《春到莫高窟》《莫高窟冬景》《莫高窟远眺》……莫高窟的春夏秋冬被常书鸿用画笔逐个记下,或银装素裹或金黄遍地。大门、马厩、桥梁等日常场景也成为常书鸿绘画的养料,他将自己在敦煌的日子点滴融入在著作之中,莫高窟一年一度最热烈的庙会,成了他画中的常客。
莫高窟 纸本水粉 1947年
春到莫高窟 纸本水粉 1947年
在《敦煌莫高窟庙会》之中,以九层塔为布景,人们从遍地赶来参与庙会,还在庙会旁树立了一些暂时的“小房子”。在逛庙会时,常书鸿发现两家暂时树立的小饭店,居然在构筑一堵小围墙。只见他们用沙土加上水后夯实,墙便拔地而起了。常书鸿查询后发现,本来莫高窟的水碱性极大,有很强的凝聚效果,是完全能够凝沙筑墙的。
庙会的收成启发了苦于构筑围墙的常书鸿,在这之后,他带领作业人员树立了一道一公里长两米高的围墙,围墙的树立标志着莫高窟不再是无主之地,也为国立敦煌艺术研讨所的准备开了一个好头。
莫高窟四月初八庙会 布面油画 1954年
走哪画哪
或许也有观众会问,“大漠飞鸿——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留念展”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和浙博之前的常书鸿常设展比较,这次的特展愈加全面地展现了常书鸿从前期到晚期的绘画创造之路。能够让观众愈加直观、清楚地感受到常书鸿绘画新风格、新颜色的测验。
在成为“敦煌守护神”之前,常书鸿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我国前期油画艺术的拓荒者之一。
1927年,在老友的赞助下,常书鸿赴法国肄业,同年他考入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染织图画。1932年,常书鸿创造的油画《G夫人像》,取得全校毕业生著作第一名。尔后又以油画《浴后梳妆》《浴女》取得第一名,被保送到巴黎高级美术学院进修,师从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今世闻名新实际主义大师劳朗斯。
老人像 布面油画 1934年
1934年,以夫人陈芝秀为模特,常书鸿创造了《D夫人像》。前景山水舒缓的笔触与模糊的意境,让人联想到了我国山水画的意趣,著作同年当选巴黎春季沙龙展。
在展览著作之中,能够看出常书鸿对古典写实画风的寻求,但与此一同,正如常书鸿自己所言,“在法国学习绘画十年,自己一向在探究我国油画风格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艺术家当重视社会、重视人生的深刻反思。
D夫人像 布面油画 1934年
这在他1942年的著作《大轰炸》中能够一窥。
其时跟着国立艺专曲折多地的常书鸿在旅途颠沛中,抱着“压逼着的我国民族,应该寄予艺术,作精力上的呼喊”的信仰,创造了一批体现民族深重危机的主题画作,并以体裁吸取的实际、日子化以及对画面平面感、装修感的加强,多方位地探究着油画的“我国风格”。
抵达敦煌之后,维护、研讨作业千头方绪,能够用于从事个人绘画创造的时刻、精力变得极为有限,但常书鸿一向没有抛弃过手中的画笔。
走过展览长廊,能够发现,前期学院派的风格逐步淡化,更多的,则是将谨慎的写实技巧消融在具有书写意味的自在、抒发的笔触中,画面趋于简练,用色愈加归纳、单纯,线条的运用大为增强。
晚年的常书鸿喜爱画静物。
在展厅之中,也能够发现许多以“静物”为题的著作,生果、蔬菜、河鲜等桌上的物品都是他的资料。
有一次常嘉煌从黄河里钓了几只鱼拿回家,常书鸿一看鱼放在盘子里便开端画画。一天画不完,比及放两三天往后,鱼的肚子便开端冒水。
”这个鱼不能吃了。”常嘉煌和父亲说。常书鸿却不介意:“鱼吃了就没有了,但只需我画到画面里就会一向留下来。”
走哪画哪,常嘉煌曾这样描述父亲常书鸿。
在看到景色著作《复外大街》时,常嘉煌一度找不到父亲画这幅画的视点:“无论是楼上仍是其他地方,都和画中的视角对不上。”
终究常嘉煌发现,父亲画《复外大街》的视角是在自家厕所里的窗户上望下去的,他笑道:“我父亲是走哪画哪儿,这也形成我的习气,我也常常走哪儿画哪儿。”
画中家人
在展览的三个主题中,家人,贯穿了常书鸿创造的生计。
无论是前期留法以女儿常沙娜为模特的《沙娜像》,仍是常驻敦煌时留下以夫人李承仙为原型的《肖像》,到之后常书鸿、李承仙、常嘉煌三人合力创造的《飞天乐舞四连屏》。
常书鸿、李承仙、常嘉煌 飞天乐舞四联屏 1990年
“父亲将敦煌岩画傍边最美的飞天进行再创造,这也是他们终身对敦煌艺术研讨的传承和开展。”介绍《飞天乐舞四连屏》时,常嘉煌这样说。
在常嘉煌的回忆中,他早晨往往被父母亲在家里评论作业的说话声“叫醒”,他们称自己是一对“敦煌痴人”。步入晚年后,常书鸿与夫人李承仙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重彩我国画的创造中,以自己不懈的尽力,推进着融汇敦煌艺术的新画风的探究。
赴法留学,少年离家,归来白头,临走之际,常书鸿表明要将著作捐回故土。
为了完成他的愿望,李承仙带着常嘉煌通过曲折和尽力,最终著作由浙江省博物馆代管,之后李承仙又和子女协商,于1997年正式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
2003年,病重的李承仙将1500箱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物品交给常嘉煌。20年后,常嘉煌决定将一切物品运到杭州,进行收拾、数字化、供给研讨出书后捐赠给国家,留作常书鸿120周年的留念:“往后我将在家园和母校与我们一同翻开这些盲盒,探究里边无形的瑰宝,研讨他们终身的精力和魂灵。”
(图片由主办方供给)
“转载请注明出处”